根据WHO最新标准,如果一种疾病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50%,即可评判为慢性病。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91%;前列腺癌更是高达99%。这意味着,部分肿瘤治疗已进入“慢病化管理时代”。然而,相关报告显示,相比较美国和日本癌症患者70%的五年生存率,我国目前只有40.6%。这意味着我国肿瘤诊疗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2月25日,在第十九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络病理论创新转化高峰论坛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 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肿瘤瘤谱较优,体检和筛查的早期患者多,诊疗规范程度、新技术和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依从性亦优于我国。“因此,针对肿瘤的治疗,应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治疗到病因切断与预防——而这,也是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
于金明院士作汇报
(相关资料图)
知行合一:精准医学推动
肿瘤治疗“慢病化”
早在2009年,《自然》( Nature )刊载的一篇文章就将肿瘤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Stupid Ca(愚蠢的肿瘤),其以单一显性基因突变为主,突变负荷相对较小,因此单一治疗手段有效,耐药少见且出现晚;第二类是Smart Ca(聪明的肿瘤),其多驱动或无驱动基因,突变负荷相对较大,多靶点或免疫治疗耐药常见且出现早,治疗复杂。可见,肿瘤的异质性是抗肿瘤治疗面临的最大挑战。
“肿瘤的异质性可分为个体间的异质性、肿瘤间的异质性以及肿瘤内的异质性,再细分,还可以分为DNA水平、RNA水平、蛋白质水平的异质性。”于金明院士表示:为面对肿瘤异质性对诊疗带来的挑战,医学界也在不断进行着诊疗理念和策略的迭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肿瘤治疗的模式从循证医学时代、转化医学时代逐渐发展为当前的精准医学时代。
“肿瘤治疗有两种手段:‘冰冷的手术刀’和‘灼热的放射线’。这句话说的是,在传统医学时代,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放疗为主,而精准医学时代则带来了靶向与免疫治疗。如今,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是癌症的五大疗法。”于金明院士表示,目前,肿瘤诊断已从病理分型发展到基因分型再到与免疫分型三者结合的新时代。肿瘤治疗策略也从以往手术、放疗、化疗的联合治疗发展到以靶向和免疫为基础的精准联合治疗。“精准医学必将颠覆传统的肿瘤治疗手段。”
然而,无论是精准医学时代还是传统医学时代,各种治疗手段“单打独斗”都是不行的,于金明院士特别强调:“肿瘤治疗的两类靶点为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肿瘤细胞可在人体无序生长,阻断其一条道路势必激活另一条道路,因此,肿瘤诊疗切不可盲人摸象,只有系统创新、跨界融合,才有望使肿瘤真正成为一种慢性病!”
大道至简:养正消积胶囊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肿瘤治疗要综合考虑治疗策略和评价标准,这其中,肿瘤治疗策略有三个标准:有效、安全、可及;而疗效评价也有三个标准:生存、局部控制、生活质量。”
于金明院士指出,在规范治疗前提下,早期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应以治愈肿瘤和保证生活质量为目的,尽可能提高治愈率。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则应以延长总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治疗毒性、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然而,晚期和老年患者大多存在过度诊治,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且对患者健康无益,甚至有害。“所谓大道至简,大简至真,如何将复杂的治疗方案简单化、精准化、个体化,并最终使患者获益,不仅要做好加法,也要做好减法。”
中医药可针对癌症的主要病机进行全身“扶正”的对症治疗,达到保护、调节和恢复免疫力的效果。这其中,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养正消积胶囊应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索。 一项发表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的“养正消积胶囊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在标准放化疗基础上联合养正消积胶囊治疗3个月可有效增加患者食欲和体重,明显改善患者总体生存质量,提高临床获益率。
为验证养正消积胶囊对于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于金明院士牵头开展了“养正消积胶囊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生活质量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入组的NSCLC患者分期都较晚,经过多种治疗后身体状况较差,往往无法很好地耐受后续治疗。试验中,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另一组在化疗/放疗同时给予养正消积胶囊进行治疗。 “研究揭盲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养正消积胶囊组患者的疲乏症状、食欲、体能等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于金明院士说。
《中国肿瘤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指南(2020)》也推荐将养正消积胶囊用于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等症状,该指南指出, 养正消积胶囊可显著改善患者化疗后引起的癌因性疲乏状况,对于肾阳虚患者,可使得患者肾阳得以滋养,精神倦怠、肢体乏力等肾阳虚症状得到减轻。
除此之外,基于养正消积胶囊在临床研究中的良好疗效,其先后入选《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还于不久前获得了中国首部《心理社会肿瘤学》研究生教材的推荐。
经世致用:精准治癌要向“智疗”迈进
“肿瘤治疗的愿景有三点,一是规范,二是精准,三是创新。”于金明院士表示,在未来的肿瘤治疗中,要把主观研究客观化、把客观研究标准化、把群体研究个体化、把个体研究精准化,最终将一个复杂的生命数字化。他表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要攻克肿瘤,个体化精准医学与系统工程要从基因水平突变、肿瘤细胞生成、功能学改变、解剖结构改变四方面开展肿瘤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明确分子机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微环境。”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种靶向药、一支免疫针,全球的肺癌患者都在用’的现象是不合理的。”于金明院士强调,真正的肿瘤治疗应当是由分子、基因和细胞水平引导的“量身定制”的精准治疗。医生要先根据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微环境寻找潜在靶点,再使用下一代基因测序(NGS)、大数据等技术设计个性化药物,开展个性化伦理和临床试验,实现个性化用药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影像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知行合一”模式是实现精准治疗的有力工具。
近年来,肿瘤诊疗新技术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得到推广应用,我国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于金明院士介绍,山东省肿瘤医院2020年就在中国率先提出乳腺癌住院患者“MDT全覆盖”的理念,以确保每一名患者都获得规范化、高端化和同质化的诊疗服务。他表示,智慧医疗的兴起对肿瘤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未来,精准治癌一定会向“智疗”前进,这需要分子、解剖影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集成交叉与跨界融合,精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设备、技术与策略。
“也许未来,早期肿瘤患者入院后,从定位、计划、验证、治疗的全流程半个小时内就可以结束,患者的肿瘤被彻底治愈,当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我想,这一天离我们不远了!”
总结
科普大师约翰·格里宾在《深奥的简介》一书中通过分析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经典案例,证明了复杂的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惊人的简洁规律,整个世界是由简洁的规律迭代出来的,每个人都该学会用简单逻辑理解复杂的世界。爱因斯坦亦有名言:“世上的一切都应该简单到无法再简单的地步。”
诚如于金明院士所言,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治疗需要系统创新、跨界融合,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影像组学+系统生物学的“知行合一”模式,也需要“大道至简”,着眼患者的生存、局部控制、生活质量,使患者真正获益。
中医药博大精深,在许多重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养正消积胶囊可显著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同时还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并减少疲劳、食欲降低等化疗副反应,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获得越来越多认可。